我们没有失败的机会-凯发k8安卓

我们没有失败的机会

发布时间:2019-06-24来源:中交二航
【字体:】 分享:

尽管做过充分准备,但意想不到的情况依然发生了。

2003年7月19日,苏通长江大桥开始架设桩基础施工平台。到31日,12根长60米、直径为1.4米的平台钢管桩被打入长江中并被连为一体 。然而,就在这一天,恰逢天文大潮,江面狂风大作,江中潮涌浪动,12根钢管桩在水流的冲击下剧烈摇摆,最后竟生生从中段焊接处拦腰折断,向下游漂去……更危险的是此时两台没有动力的打桩船仍分别连接在桩上,正在船上的刘先鹏大吃一惊,赶紧调集动力驳船拉住打桩船,“要是两船相撞,后果不堪设想。”船是拉住了,但苏通大桥第一次平台搭设宣告失败。

“万丈高楼平底起”,施工平台搭不起来,桩基础施工就无法进行,更别提桥墩和索塔了。

回去的路上,项目经理刘先鹏不禁懊恼。就在这时候,他接到了省交通厅副厅长、苏通大桥建设指挥部现场总指挥游庆仲打来的电话:“这是老天爷在帮我们,不是坏事。”

一场关于桩基平台搭建的“攻坚研讨会”在项目部会议室紧急召开。虽然平日里此类技术讨论会也在这里召开,可这次会议气氛明显凝重。

首先是分析事故原因,工程师们“会诊”后判定:在30多米的深水中,钢管桩自由长度大,很容易在墙水流的冲击下产生震荡,发生倒塌。想要建桩,必须使用更粗大的钢管。然而,直径1.4米的钢管桩已经接近现有工程使用的极限了,再大如何起吊,如何打入?国内外的桥梁建筑都没有相关记载。

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正是因为没有人做过,所以我们做出来才更有意义。”项目总工张鸿如是说。

短短数日之内,这群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最终把目光聚焦在了直径2.8米的钻孔桩钢护筒上。“护筒本来就是要打入大桥底基,作为永久支撑结构存在的,”张鸿说,“为什么不直接把它作为桩基础的一部分?”

事后证明,这的确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好思路。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如何把这些每根长60米、重60多吨的大家伙打下去。

有人印象中,国外有能够产生600吨震动力的震动锤,可以解决打桩问题。但如何保证每根桩的工程精度?成为了摆在二航人面前的又一项艰巨的课题.

按照新的计算,苏通大桥基础需要在一块足球场大小的面积上打下131根钢护筒,每根护筒之间的距离也就二三米,如果垂直精度不够,两个护筒在土层里发生碰撞,或者引起之后120米深的灌注桩基础相互碰撞,“那整个桥的基础就毁了,”刘先鹏感叹,“这是大桥的关键节点,没有失败的机会。”

但苏通大桥的建设者毕竟是在各种大工程中磨练出来的,桥上工作的外国专家后来也很佩服他们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大桥建设者从桥面液压吊机上获得灵感,将它稍作设计修改,就产生出一个桩基础引导装置。简单说,它相当于一个可以张开嘴的环形限制圈,护筒进去之后,嘴再一收,基本上就把护筒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打桩精度自然得到保证。

工长李洪军是引导装置的主要指作者和使用者,他的体会最深。“那次江上下着雨,风大浪也大,一个起吊的钢护筒在空中来回摇晃,幅度超过两米,吊绳似乎不堪重负,发出嘎嘎的声响。”李洪军回忆说,当时的情形非常恐怖,身边的工友有些已经说不出话来。他当机立断,指挥吊机把护筒平吊到引导装置中,然后迅速合龙,护筒一下就稳定住了。

就是这次打桩,护筒精度仍然达到了1/800(800米垂直距离才产生1米左右的偏差),远高于项目1/200和国家1/100的标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