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印度洋珍珠串上“珠链”-凯发k8安卓

您所在的位置: 凯发k8安卓 -  新闻渝航之声稿件

为印度洋珍珠串上“珠链”

发布时间:2018-08-30来源:中交二航
【字体:】 分享:

碧海蓝天无边际,水清沙白多精细。马尔代夫,这个由1200余个小珊瑚岛屿组成的国家,从空中鸟瞰,像一颗颗珍珠撒在印度洋上。2018年8月30日,中马友谊大桥正式建成通车。马尔代夫首座跨海大桥与世人见面,这串散落在印度洋上的“珍珠”串上了新“珠链”。

2018年8月22日,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岛通过大桥与机场岛实现连接。王明亮 摄.jpg

这是马尔代夫延续一个世纪的梦想,这是中国建设者用心创造的建筑杰作。然而,远洋深海珊瑚礁地质的复杂环境、高温高盐高湿高辐射等恶劣条件,让大桥建设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在这974天里,他们到底克服了多少前所未有的挑战?

开辟海上施工生命线

海峡之上,疯狂翻涌的海浪如野马奔腾。施工海域浪高超过3米,波高对应周期达14秒,海水流速超过1.5米每秒。建设者们刚开始搭设引桥栈桥就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

2016年3月,引桥栈桥钢管桩刚施沉就碰到底口严重变形的情况,钢管桩遇到了珊瑚礁地质坚硬层,难以入岩。在底口加上桩靴、加工成“子弹头”结构等尝试均告失败。在国内再普通不过的工序,在这里竟成了大难题,项目团队只能通过一次次失败总结经验,不断更新分析数据从而调整结构,终于使引桥钢管桩在珊瑚礁上得以施沉。

然而,从岸边向海中延伸100余米的浪溅区,每隔十几秒就有一阵涌浪拍来,工人身上全被打湿,钢管桩平联焊接断断续续,栈桥搭设难以推进。所有人陷入沉思:“不打通栈桥,在海上就没有立足之地。哪怕是利用好每股海浪的几秒间歇,也要啃出一条路来。”

于是,几十个工人两班倒,每班又分三个梯队,一个梯队一小时一循环。焊接时栈桥上有一人负责瞭望,涌浪一来马上呼喊一声,所有人立即起身并将焊钳高高举起,浪一过大家又弯腰继续点焊,如此往复地与巨浪抗争。就这样,大家不顾被海水一遍遍冲刷,在两个多月里将100余米浪溅区栈桥“啃”了出来。2016年6月底,马累侧引桥400米栈桥全部搭设完成,在海上开辟出一条施工生命线。

“窗口期”斗沉桩

除了打通引桥栈桥,主桥钢管桩和桩基钢护筒施沉是施工过程的重中之重。然而,大型浮吊受涌浪影响起伏高差近3米,吊钩摇摆二三十米,给钢护筒平吊、翻桩吊耳解除、移入导向架拢口带来很大困难。

摸清海洋水文气象规律,研究适合船舶作业的运动姿态,开展波高和波浪周期的科学预报……建设者们主动出击,不再靠天吃饭,昼夜钻研,运用科技手段在印度洋深海涌流中探寻到了可吊装作业的宝贵时间段——“窗口期”。

主桥22号墩一根钢护筒施工时,曾因涌浪强烈多次未能起吊。技术组人员毫不气馁,待当晚“窗口期”重现时再次施沉,不料暴雨袭来,现场人员全身淋透,依然坚守岗位,哪怕一天内只有半小时,大家还是紧抓不放;受涌浪影响,起吊200余吨的大直径钢护筒时,定制的18米108规格的钢丝绳时常被磨损,技术组深知“窗口期”不等人,额外空运钢丝绳3个批次,总重近10吨,几乎是每施沉一根钢护筒就换一副钢丝绳。

2016年12月6日,在200余天里,不到200个小时的窗口期内,主桥37根栈桥钢管桩、5个起始平台和35根钢护筒等共计3万余吨,在建设者们战酷暑、斗风雨、抗涌浪,与大自然的拼抢中安全完成吊装。

海关关长竖起大拇指

马尔代夫建筑资源极度匮乏,大桥所有建设物资、生活物资、施工设备全部要从他国进口,其中所有施工设备和90 %的建设物资来自中国,从采购到运至现场,时间跨度长达三个月。所有材料运至现场后还要再进行倒驳、转运、堆放、二次转运才能使用,过程极其繁琐,且受当地海况、卸货效率严重低下影响,船舶抵达后如不能及时卸货,还有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美金的滞期费。

2016年9月,在第一批5万吨散货到达马尔代夫锚地前一天,项目团队就早已联系好当地海关,船舶抛锚就位后清关人员立即登船清关。与此同时用来倒运货物的船舶已提前靠船就位,待清关一结束立即倒运卸货。当地海关关长看着长长的货物清单时,让项目准备好每天8000美金的滞期费,他认为没有一个多月是不可能卸完的。项目班子成员,带领党员青年和班组长,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白加黑”、“5加2”地不停转运,硬是在12天船期内完成了马海关关长认为至少需要30天才能卸完的货物。马海关关长竖起大拇指对大桥建设者赞叹道:你们创造了马尔代夫的奇迹!

从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国内保障组的支持下,项目累计筹备超过35万吨的物资材料。高峰时段平均每月有3艘散货船或重吊船,逾100个集装箱,创下马尔代夫有史以来海运进口巅峰,为大桥建设提供了坚实资源保障。

在狭小困境中实现“突围”

印度洋上现出一片浅绿色的海水,澄澈的海水下是如白沙一般的珊瑚礁。一排排大直径钢管桩和钢护筒层层叠叠地摆放在水中,耀眼醒目,构成马尔代夫前所未有的景象。

原来,进场之初,当地政府提供给大桥在马累的营地为5000平方米。就是在这样狭小的地方,要建立材料加工区、混凝土搅拌站、材料仓库和员工生活区。而距大桥约10公里的胡鲁马累营地起初也仅有4万平方米,主要为全桥生产物资仓储基地。2016年大桥基础施工时,大量钢管桩和钢护筒从国内运抵马尔代夫,共有6万立方米的大型材料在营地根本无处存放。

面对大量进口的物资,两个营地始终处于饱和状态。技术组经过与马方住建部、环保、海关、海岸警卫队等部门努力协调,获得许可后,将材料放置在了距离大桥7公里的锚地浅海处,每次施沉时,就从这里用船舶转运至现场。技术组从资源周转统筹上科学计划,在两个营地之间形成合理的水运路线图,实现材料高效转运。

永远为飞机让路

“履带吊后半夜开过来,抓紧完成扭王字块转运和安装,明早6点前履带吊必须撤到警戒线以外。”2017年3月的一天,工长邓小华向作业班组发出这样的指令。

大桥的另一端,连接着马尔代夫国际机场,而在毗邻机场的施工区域上空,平均每隔十几分钟,就有一架飞机划过。马方规定,大型起重机械设备只能在0:00到6:00之间作业,使得机场侧工区路基施工过程中的珊瑚砂填筑、扭王块摆放、挡浪墙施工以及三个桥墩一个桥台的施工异常艰难。且此段涌浪较大,夜间吊装等对安全和施工组织提出更高要求。

技术组严格遵循机场限高规定,始终把机场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在有限的许可作业时间内,从施工方案优化、人机料配置和优化组合方面下功夫,并专门指定2名英语流畅的管理人员每天与机场塔台对接;机场施工班组更是充分利用好每天下半夜的非涌浪间歇,一点点啃出工作面,安全高效完成了机场侧块石抛填、扭王块安装、挡浪墙施工、珊瑚砂填筑、栈桥钢管桩、桩基钢护筒施沉、承台墩身桥台施工等一系列施工任务。

如今,一座宏伟的大桥在海天之间稳固屹立,三个v型墩如同三只身姿优雅的海鸥,像是在振翅翱翔,又像在驰骋梦想。如果说马尔代夫上千岛屿就像上帝洒落人间的一颗颗珍珠,那么这座大桥,就像建设者们用智慧和艰辛劳动串起的一根珠链,它将引领着这个国家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杜才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