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炜:守一份匠心,照伶仃洋上
9月,伶仃洋上的骄阳比起8月略显温和。在伶仃洋上空横跨1666米长的猫道上,他来回走了无数遍。这是他用专业技术征服的第8座桥梁,16年的旅程,他的两个孩子都在项目上出生、长大,他对工地的感情也从一开始的无可奈何变成了现在的乐于安居。
“能够做出一座精品的桥梁,这是我的心愿。”曾炜,二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常务副总工程师,对于桥梁,他有着特殊的情感。
在深中通道项目,曾炜每天早上7点就开启了一天的忙碌。“桥、岛、隧、地下互通”为一体的超级系统集群工程,这就是深中通道,继港珠澳大桥以后粤港湾大湾区建设的又一座超级工程。伶仃洋大桥作为深中通道控制性工程,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据曾炜回忆,2018年10月1日,伶仃洋大桥第一根直径达3米的桩基开始施工,其时间耗费了整整一个月。当时的地勘报告所反馈的信息过于保守,东索塔下方的岩层比想象中的还要硬,而且地势不平,以破碎岩层居多,很容易造成旋挖钻头的歪斜,并会对施工进度造成极大的影响。
经过测量,第一根桩产生了在控制余量内的偏斜,尽管钢筋笼能够勉强下放,但距离项目部的高标准相去甚远。为此,曾炜调研了多家做嵌岩桩的厂家。要确保钻孔的垂直度,那么钻头定位一定要准确,手中的圆珠笔给了他灵感,一个念头从他的脑海中闪过:“为什么不将钻头做成阶梯状,从上到下,由大变小?”
经过技术团队深入讨论,项目部立刻联合厂家开展研发试验。一种内圈直径1.5米、外圈直径3米的阶梯型球齿钻头被开发出来,它就像一杆标枪稳稳插入岩层之中。
最终,桩基钻孔垂直度得到有效保证,且工效提升30%以上,单桩成孔时间至少节省3天以上。2019年4月12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注入,伶仃洋大桥东索塔56根桩基全部完成浇筑。后经检测,全部为一类桩。
这,就是曾炜的匠心!
2007年在苏通长江大桥,他第一次以技术主管身份入驻,汲取桥梁现场管理的养分;
2008年到2013年,辽河大桥、中朝鸭绿江大桥等四座位于中国东北的桥梁的施工实践,让他真正明白了高寒地区快马加鞭作战的痛苦,也推动着他变压力为动力,攻克低温条件下桥梁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和泵送的技术难题;
2014年入驻沪苏通长江大桥。在这里,他迅速革新管理理念,将项目管理体系与自身专业高度融合;在这里,是他真正意义上成为总工程师的第一个项目,这座世界第一的钢拱桥对他如今的施工技术管理影响巨大。
8座桥梁,8个项目,16年旅程。他说,“自进入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桥梁专业就已做好四海为家的准备”;他说,“世界级工程需要世界级的管理,一根钢筋、一颗螺帽在我这里都不会放过”;他说,“每当儿子看到电视上的桥梁兴奋地告诉自己,‘爸爸,这座桥是你修的!’这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是无以复加的。”
在伶仃洋上空270米的主塔上,曾炜告诉笔者:“伶仃洋大桥对我来说,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十六年磨一剑,他从一个“第一”迈向又一个“第一”,曾炜用自己的专业一次次说服人们,桥梁让他实现了人生价值,品质匠心让桥梁工程经得起考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焦澳)